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形式研判

  • 2022: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 2023: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总基调和工作目标

  • 2022: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 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2023: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宏观政策

  • 2022: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 2023: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财务政策

  • 2022: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 2023: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货币政策

  • 202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 2023: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扩大内需

  • 2022: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员。**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
  • 2023: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I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科技发展

  • 2022: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 2023: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民营经济

  • 2022: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 2023: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全国统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国企改革

  • 2022: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外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 2023: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

  • 2022: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 2023: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大T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重点工作

  • 2022:五项重点工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工作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 2023:九个重点任务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着力扩大国内需求;3)深化重点领域改革;4)重点工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5)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6)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7)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8)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9)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总结

  • 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
  • 二、金融服务目标变化: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 三、货币政策的变化:未来5年,主导的将是财政政策
  • 四、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的领域变化
    • 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
  • 五、金融领域改革
    • 1、券商:从满足不同层次公司的融资,转变为聚焦于服务高质量公司
    • 2、银行: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
    • 3、保险: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0
0